家读后感 根鸟读后感 青鸟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乌塔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 凡卡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 水浒传读后感 昆虫记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狼王梦读后感 茶花女读后感 詹天佑读后感 小王子读后感 荆棘鸟读后感 摆渡人读后感 狼图腾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白夜行读后感 神秘岛读后感 小妇人读后感 哈姆雷特读后感 小狗钱钱读后感 柳林风声读后感 格林童话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雾都孤儿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秘密花园读后感 俗世奇人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夏洛的网读后感 斑羚飞渡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绿野仙踪读后感 伊索寓言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藤野先生读后感 青铜葵花读后感 小鹿斑比读后感 城南旧事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骆驼祥子读后感 老人与海读后感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蓝鲸的眼睛读后感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一百条裙子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 我的妈妈是精灵读后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读后感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展开更多

答李翊书读后感【八篇】

时间:2019-10-17 01:56:36    阅读: 次    来源:星辰美文网  作者:网络
答李翊书

  篇一:《答李翊书》读后感
 
  “谋近以致远,养根而俟实”,这是我校的校训。想起这句话不由自主忆起韩愈的《答李翊书》,想来校训应是出自此书书信中的“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一句。韩愈极力向李翊讲述自己治学为文的经历,该书信围绕“无望其速成,无有于势力,”提出气盛言宜,务去陈言的文学主张,其中言语给当代大学生许多启迪,更引人深思。
 
  该文首手段前部分即先夸赞李诩来信文辞立意高,态度谦卑恭敬,这样更好激励李翊学习的信心,“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表达出李翊文学修养高,道德高尚,道出对他的期望,其后讲自己“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极为谦虚说自己学识浅薄,未入真正孔学之门,可见韩愈其人在给较自己小辈的学生写信时,未有自满自傲之情态。“立言”的两种选择很好的表明韩愈对于李翊求学时提出观点的深化,更希望李翊作出正确选择,两个选择从不同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其中将“蕲于古之立言者”提出“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现实,韩语点明李诩求教学习仁义礼文要更耐心,脚踏实地地去务实地夯实基础。要像培育木的根等待果实,给灯加油等待它发光芒,这些必要条件才是达到“根之茂者其实遂,膏知沃者其光晔”这样效果的过程,讲到人的品德的重要性,仁义之心,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次段讲述,韩退之自身学习古文时存在的局限“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以至于造成“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谨用自己的经历教训告诫李煜不能固守旧文,更应广泛学习,坚持心中所想,不改初心。其后讲自己对于手写的文章受到别人的非难讥笑时,总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坚持勇敢面对非议,长久后才可辨古书道理的真假,明了不完善的内容,学会甄选学习,更有了自己的体会。
 
  前两段韩文公就李翊提出的“立言”做了两个选择述说,更提出达到古之立言人需要的条件,以自己的经历进行论述,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给李翊以启迪,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更应做到“谋近致远,养根俟实”用不断积累的知识去奠基,提高自己,
 
  第三段是更进一步提出学习古文习作的要求,退之讲道“精益求精”,对自己要求更高,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chun也,然后肆焉,在不断修正改善作文,以达更高境界,又讲道在仁义道路上,《诗》《书》学习中,不忘初心,不迷失自我的要求,这里我想应是对学习时底线的规定,做到“终吾身而已”则是更难的,文公在回答李翊求学问题时,兼顾个人修养,道德底线,可见其素质之高,文化水平。后部分先讲“语言的短长”与“气势”的关系,进一步讲明文章的成功不仅在于词藻内容,更有育人济世的功效,“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得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警醒李翊做文章应本着怎样的目的?已达什么效果?然后的“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将判定权交于李翊育,更是考验,深思其中道理。
 
  末端以有志于学习古言这人少,以提出期望李翊能理性选择,以达博古通今的效果,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以此结文。
 
  昌黎作此文及表现排击世俗的勇气和顽强进取的精神,文中从起始做学习古文的条件,自身的要求及对做文章的内容提出“气盛言宜”和“务去陈言”,表明韩愈也主张创新及注重内容而非形式,其中提出的要求更是对我学习时有借鉴作用的,无论是从外部作文学习,更有内部人格修养,知识内涵,这些都让我受益不尽。(杨瑞)
 
  篇二:读《答李翊书》有感
 
  韩愈的一生,命运多舛。在他年幼时父母就不幸去世。因此,他由他的兄嫂抚养长大
 
  虽然他热爱学习,喜欢思考但多次考试结果却不尽人意。后来好不容易获得功名却又因为直言进谏被贬官。面对命运的不公平他一如既往,仍然不忘初心钻研道学,不改其乐,最终成为一代大
 
  从这篇《答李翊书》中,我就可以窥见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伟大人格。读着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见一位勤奋学习,积极向上,追求心之所向,不顾世人眼光的年轻人,一心一意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决定把道德传播民间发扬光大,当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中国古代文明坚强挺拔的脊梁。
 
  “不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就告诉了我们人间真理。如今的新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美好的时代,也是糟糕的时代,是光明的时代,也是黑暗的时代。当今世界诱惑太多,互联网世界又太发达,许许多多的祖国花朵,民族未来成了网络的原住民。吃饭看手机,下课看手机,走路看手机,睡觉看手机,就连上个厕所也会手机不离身,自制力太差。如今沟通交流生活便捷,克垃圾信息也遍布我们的视野,人们的初心一下子不小心就会被分解。
 
  新时代是百姓们迎来好日子的时代,我们个个都吃饱喝足,生活幸福,像李翊那么爱学的人真的不多。是的,古代的人都很勤奋,现代的人都很聪明。但是勤奋可以弥补聪明的不足,聪明却又无法弥补懒惰的缺陷
 
  古代局势动荡,涌现大批爱国之才。今日国际局势更为紧张,我们更需要爱国之才。我们青年就应该多出很多个像李翊的这样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的人。壮哉!我中国青年就应该与天同共老;美哉!我中国青年就应该与地无疆。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小力量,便能汇成大海洋。
 
  浮躁的心总是要归于沉静,未来的路总是要砥砺前行。李翊不顾世人眼光,专心致志于道德修养,传承中华文明,此举壮哉。李翊勤思好学,不慕名利,抵制诱惑,此人格美哉。我们身处喧闹都市,环境本就不安静,如若心也浮躁,后果难以想象。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志则国志。择优而从,不善就改,每个人身上都会有自己的一个发光点,散发人性光芒。或天真无邪,或浪漫想象,或阳光开朗,或积极向上等等。任何人任何事,无不如此。就比如说我们的校训“谋静以致远,养根而俟实”就是出自韩愈的《答李翊书》中的“养其根而俟其实”。
 
  一篇古文,启示的是人格,表现的是文化,传承的是一种文明。我们只要学习韩愈前辈的谦虚礼让,又要学习李翊的勤恳好学等美好品质。助力我们的道德修养更上一层楼,学识涵养更上一等级。
 
  中国梦是我们的梦,民族复兴是我们的使命,就在这里,这篇文章中,让我们向古人敬礼,让我们向古人学习。学习宁静心性,学习无问东西,只问使命。我们都在这里,我们都是中华儿女。我们的愿望--祖国富强。(左霞)
 
  篇三:《答李翊书》读后感
 
  读完《答李翊书》我不禁感慨良多,一开始我就被韩玉娜大师风范所折服。
 
  文学史上提到这篇文章是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韩愈的文学思想,但我觉得从人生修养角度来看,这篇宏文也值得后人好好琢磨。
 
  首先,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谦虚。韩愈之所以给李翊答复,不是因为他的立意高,而是因为李翊谦虚的态度打动了他。这就告诉了我们谦虚的重要性,我们中国就是一个例子。虽然我们中国这些年飞速发展,但是我们并没有像美国一样,时刻展示自己的大国风范,而是时刻保持谦虚的形象,我们国家并不歧视落后于我们的国家,而是时刻给予他们帮助,并和他们交流学习。
 
  第二,我们要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大家都知道,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一味的堆砌典故,但是这种作品会导致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严重影响了新生知识分子研究学问的方向。韩语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在他的实践和倡导下,才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唐宋八大家的出现奠基了坚实的础。
 
  第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历史上任何革新运动一样,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一开始就遭到了当时士大夫之族的反对,在韩愈广招后学,抗颜为师,收了不少弟子,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文化青年。
 
  读着这篇文章,我仿佛看见在遥远的古代,一位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在儒家文献里孜孜以求追寻着人生的意义,在命运的路上渐渐找回了那心灵的平静和归依。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个时代,在这个信息交流过分发达,但还有很多人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在我看来,只有一种学习,那就是人格的学习,任何知识,如不能有益于人格的增进,那就不是好的知识,这也正是韩愈在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方法。(索朗央金)
 
  篇四:读《答李翊书》有感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只重视堆砌典故,讲求形式上的完美和词句的华丽。
 
  虽然也产生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一些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品,但却导致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到了中唐仍流行不衰,物极必反,盛极衰至,终于有人开始反对骈文,韩愈便是其中之一。正是他的实践和倡导之下,古文运动才得以发展扩散,为唐宋八大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无怪乎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和历史上任何革新运动一样,韩语受到了当时士大夫的质疑。他们把韩语看做“狂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动“辄哗笑之”,但韩愈“奋不顾留洛,犯笑侮”,广招后学。
 
  在它所招收的弟子里,有一人名叫李翊,它对于一些作文章中的疑问,向韩愈发出了提问,而韩愈秉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来写了一封信回复他,这便是如今有名的《答李翊书》。
 
  在信的一开头,我们能感受到韩愈在于学问面前的谦虚,春称自己只是“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其宫者”,然后指出,如果李翊想达到古代的那些言者的水平,就不要被名利所诱惑,继而又以自己求学的经历为例,说自己学之二十余年,虽有一些成就,写古文可以浩乎其沛然,但从不敢说自己已然学成,仍坚持读书,时刻不忘行仁义之途。
 
  在读信之时,我惊喜的看到,了解了我们校训的由来“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无论是做什么,都应该打好基础。就如我们当代大学生一样,在一开始就要认真听课,学习,到了大四才能水到渠成。
 
  “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的文章被当做讥笑和非议时,像这样已经有了很多年仍不改。
 
  “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
 
  凡古今之创新者,无不如有这样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精神,不把别人的指责和非议放在心上,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原始每个人都有不满于现状,革故鼎新的冲动,但多数人稍微遇到非议,就偃旗息鼓,以至于成功只青睐于那些勇于坚持的人。
 
  在我的求学路上,我经常会得到别人的不理解,对自己学习方法的质疑,可我庆幸的是,这么久,我都没有放弃,一直在自己所要走的路上前行。希望未来也能不忘初心,谨记韩愈的“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亦不改”(易紫晴)
 
  篇五:《答李翊书》读后感
 
  今天看完了韩愈的《答李翊书》,真的深有感触。此文是韩愈在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写给李翊的复信,文章围绕“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力”,叙述了自己治学为文的经历,提出了“气甚言宜”、“务去陈言”的文学主张,表达了韩愈排击世俗的勇气和顽强积进的精神。
 
  我觉得文章中最有深度的一句话就是“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也是我们校训的来源。培养树木的根等待它成熟,树根长得旺盛果实才能预期成熟;给灯加油等它放出光芒,灯油足够灯才能放出光亮。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总想着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并且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坚持,你才能厚积薄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些求捷径和速成的人往往最早被社会淘汰。成功没有捷径,只有埋头苦干,像稻穗一样越成熟,头低得越低。
 
  不仅如此,韩愈谦虚求学、照顾晚辈和李翊积极请教、不顾世人眼光的精神同样很感动我。在他那个一味地追求华丽、不重视思想内容、鄙视求知请教的年代,这种精神是多么的可贵!那个时代的风气严重影响了知识分子研究学问的方向,韩愈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在他的实践和倡导下,才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唐宋八大家的”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韩愈作为一代宗师,不仅从来没有顾忌身份去教导晚辈,反而鼓励学生去积极请教和探讨,真的是很让人感动。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韩愈和李翊的谦虚精神。
 
  古之创新者,无不是敢于直面世人的冷眼和嘲笑、并且始终坚定自己的本心的人。
 
  生活中我们就经常会遇到这种人,他们总是被别人的话语左右自己的立场,稍微遇到些非议就偃旗息鼓,其实何必呢?为什么怕别人说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场,这样真的没必要。不要把别人的嘲笑和非议放在心上,成功只青睐那些勇于坚持的人。花花世界,静心守己。
 
  韩愈的文章不会跟中唐的其它诗人一样,一味追求华丽的辞藻和生搬硬套的格式,因为内容远比形式重要,尽管语言朴实无华,但内容好、有真情实感,它就能打动人心这对我们今后的写作也是一个很好的借鉴。(钟诗平)
 
  篇六:《答李翊书》读后感
 
  读完《答李翊书》,感慨颇多,韩愈作为一代宗师,如此谦虚,对于李翊的求教给的回答情真意切,循循善诱。然而这又何尝不是韩愈的人生自白,从中我们能窥见其文学思想,也可以看到他对人生修养的思考。
 
  韩愈一生命运多舛,幼年失怙,由兄嫂抚养成人,才华横溢,好学深思却屡试不第,又因直言进谏多次遭贬,却一生钻研道学,乐此不疲。从他写给李翊的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排击世俗的勇气和顽强进取的精神。他不怕艰辛,不惧非议,大力提倡古文,与柳宗元一同开展古文运动,宣扬儒家思想,强调儒家道德。
 
  他认为学文应以立行为本,以立言为表,只有“行之乎仁义之途”,做“仁义之人”才能其言如。他强调“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治学应刻苦钻研,不求速成,要“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他提出气盛言宜,务去陈言的观点,告诫我们要以气主文,勇于创新。
 
  韩愈一生皓首穷经,坚定信念,崇尚儒学,同时又揣着怀疑精神,对治学与修身提出自己的看法,却不偏离孔孟以来对这个二而一的问题的回答。治学就是自觉修身,修身就是涵养学问,如孟子所言养浩然之气,对后世具有指导意义,引后人去探究和思考。
 
  在这封信里,我似乎看见了这位百代文宗为中国文字不断努力,刻苦钻研的身影。他何其勇敢,何其坚定,“其观于人,不知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我似乎又看到了这位文章巨公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他历经坎坷,找寻心灵的宁静与皈依,他做着与那个时代盛行思想相反的事。他希望这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他希望这个社会的人都能好学好问,他希望中国的文学能繁荣鼎盛,他希望这个社会的风气能整治好。他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反对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他的观点与思想对今日治学为文,修身养性仍有重要的意义。
 
  韩愈把自己放到中国古代文明的数千年道统里去探究,去思考。今天我们又能从道统里从韩愈身上学到些什么,在今天这样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资讯泛滥,我们的思想在互联网的发展中日渐低迷,我们愈发难以找到心灵的慰藉,今天的我们可以不用像韩愈那样皓首穷经,但是我们需要有对人生的探讨,对治学与修身的思考,需要提升自身的境界,也需要极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我们也还需要探讨古人的立言之道,了解古人所言的治学与修身,不在功利,不求速成,不断提升自己。
 
  我想,一个人一定要有信仰,要坚定信念,学习应该有学无止境的态度。我想,我们很需要人格上的学习,今天这样的社会,三天两头就会曝出许多丑闻,不得不引人深思,为何社会会变成这样。我觉得人格学习是极其重要的,我也觉得自律,自我约束是一个人最不可少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是必须的。我想,韩愈这封写给李翊的信也是写给时人的,也是写给后人的。我能悟出的也只这么多了。(张阳)
 
  篇七:读韩愈《答李翊书》有感
 
  看过韩愈的《答李翊书》后从中吸取到一些关于写作方面的方法,所以我就写作方面来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从章节结构布局看,开头韩愈直接明了的点出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缘由。这种写作方式十分简洁明了是十分适合我们模仿借鉴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开门见山,不拖拉。像我们平常写作总喜欢引用一大段的名言名段来显示文采。其实不然,过多的引用修饰反而会显得文章开头啰嗦繁杂,让读者打消继续阅读的兴趣,也会反映出作者自身写作能力的不足,让文章的重点不突出。
 
  中间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并且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李翊如何去做。在文章结尾段再次表明态度和情感,最后表明对李翊的劝勉之意。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章段落之间是一个很鲜明的递进关系,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这样的文章结构构架是非常容易上手的,在平时的考试中运用这一构架可以让自己的文章出彩不少。层进式十分考验作者的写作能力,考验作者对待一个问题思考的深度,将读者慢慢的从一个表面的浅显的思考引入到一个深入的思考,立意也是很深刻的,这样你的文章既有好的框架结构又有深刻的立意,已经算得上是一篇好的文章了。
 
  从文章内容来看,文章整体情感强烈,表明了韩愈坚持古文的决心,不为世人的褒贬夸赞而动摇,坚持其道,立言不朽,传请后世为乐事,可惜应者寥寥可数。其中表现的对古文的态度是坚持的,情感是矛盾复杂的。这样的情感想要在文章中让读者感受到是一件比较难的事,因为毕竟读者未必经历过韩愈那个时代,所以不能够感同身受,也不能准确的理解到韩愈那矛盾复杂的情感。那么韩愈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全文大量的疑问句和排比句,疑问句表达了韩愈委婉、商量的语气,整齐的排比句铿锵有力,精光焕发表达了韩愈斩钉截铁的态度。排比句在文章中可以加强语气,强烈的表达作者情感,如果在写作中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表达情感,不如尝试一下排比句吧!疑问句是一种和读者互动的很好方式,通过提出疑问,让读者自己思考,通过思考来感受情感,这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再者韩愈在《答李翊书》中大篇幅的述说描绘自身的经历,让读者感同身受,明白在韩愈所处的时代里从政者不再重视古文,大多使用骈文,韩愈所发表的言论内容是不合世俗的独特见解。可见韩愈坚持古文的道路是多么的艰难困苦,便就能理解韩愈矛盾复杂的态度了。
 
  因此在文章中,只有放入自己真情实感的经历才能真正的从心底里打动读者。
 
  以上便是我的理解体会。(喻碧婷)
 
  篇八:《答李翊书》读后感
 
  读完《答李翊书》我不禁感慨许多。有一点就是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谦虚。韩愈之所以给李翊答复,不是因为他的立意高,而是因为李翊谦虚的态度打动了他。这就是谦虚的重要性。我们国家就是一个例子,虽然我们中国近些年飞速发展,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骄傲,而是时刻保持着谦虚的形象。我们国家并不歧视落后于我们的国家,而是时刻给予他们帮助,并和他们学习交流。所以我们国家在国际上声誉很好。
 
  还有一点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历史上的任何革新运动一样,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一开始就遭到了当时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对。他们把韩愈看作“狂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动辄“哗笑之”。但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广招后学,抗颜为师,收了不少弟子,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文化青年。
 
  我在读这篇文章时,最触动我的是这几句:“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的文章被别人看后,我不把别人的非议和讥笑当作非议和讥笑,像这样已经有很多年了,仍不改。”
 
  因此凡古今之创新者,无不具有这样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精神。是啊,人生中我们时常因为自己的一些举动被人讥笑,但是被讥笑了就说明我们错了吗?不把别人的指责和非议放在心上,这需要莫大的勇气。也许每个人都有不满于现状、有“革故鼎新”的冲动,但是多数人稍微遇到些非议就偃旗息鼓,以至于成功只青睐那些勇于坚持的人。因此我们要固守自己的本心,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不要因为他人而去强行改变自己。
 
  因为这篇文章涉及很多的古代文论方面的内容,所以读起来感觉晦涩难懂,但是通过读译文后,读懂了很多,对我的写作也有了不小的启发!使我知道了文章的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内容永远比形式重要。气势充足,那么文章语言的长短和声音的抑扬都自然会合适,不需要去生搬硬套,一律优美动听的语言。(尼玛)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

  • 答李翊书读后感【8篇】-读后感 答李翊书读后感【8篇】
    篇一:读《答李翊书》后感 作者:陈颖 读《答李翊书》终不能不观韩愈平生,观韩愈平生终不能不走进古文运动...
    2019-10-16 02:58:12
  • 《答李翊书》读后感【八篇】-读后感 《答李翊书》读后感【八篇】
    篇一:《答李翊书》读后感 作者:欧阳佳颖 唐贞元十七年,一位叫李翊的年轻人写信向当时著名文学大家韩愈请...
    2019-10-16 18:02:41
  • 《答李翊书》读后感【8篇】-读后感 《答李翊书》读后感【8篇】
    篇一:《答李翊书》读后感 作者:阿辞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他的《答李翊书》则是倡导其古文...
    2019-10-16 17:53:21
  • 答李翊书读后感【10篇】-读后感 答李翊书读后感【10篇】
    篇一: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君心寒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是他的终身追求;新年都未有芳...
    2019-10-16 03:19:17
  • 读《答李翊书》有感【8篇】-读后感 读《答李翊书》有感【8篇】
    篇一: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廖子玢 一开始我对《答李翊书》此文的印象仅停留在我们的校训上。当然这是...
    2019-10-16 18: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