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 根鸟读后感 青鸟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乌塔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 凡卡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 水浒传读后感 昆虫记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狼王梦读后感 茶花女读后感 詹天佑读后感 小王子读后感 荆棘鸟读后感 摆渡人读后感 狼图腾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白夜行读后感 神秘岛读后感 小妇人读后感 哈姆雷特读后感 小狗钱钱读后感 柳林风声读后感 格林童话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雾都孤儿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秘密花园读后感 俗世奇人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夏洛的网读后感 斑羚飞渡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绿野仙踪读后感 伊索寓言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藤野先生读后感 青铜葵花读后感 小鹿斑比读后感 城南旧事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骆驼祥子读后感 老人与海读后感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蓝鲸的眼睛读后感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一百条裙子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 我的妈妈是精灵读后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读后感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展开更多

读《答李翊书》有感【8篇】

时间:2019-10-16 18:12:40    阅读: 次    来源:星辰美文网  作者:网络
读《答李翊书》有感

  篇一: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廖子玢
 
  一开始我对《答李翊书》此文的印象仅停留在我们的校训上。当然这是井底之观。前几天浅读《答李翊书》,再次感受到韩愈是一个谦虚的人。这一点我在以前学习他的文章时便有感受。
 
  与《师说》相似,在这篇文章中韩愈也是答他人问,只是《答李翊书》具体而言是对于学古立言这个问题来说。再读《答李翊书》,我便对韩愈有了更深的认识。在韩愈的作品中,他表现出来的是对知识的热情,对知识的探索,最重要的是对当下他所处的社会风气的反思。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第一自然段里便提到了夯实基础这个问题。他与李翊谈到“立言之志”时,对李翊提出的希望便是“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李翊都应该这样做,那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身为新世纪青年应该做的呢?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的我们,每天都是在零散的时间里进行碎片化的阅读。在这样的情况下成长的我们,已经对古代文学的美丽基本失去了鉴赏的能力。现在的我们大部分都是为了考试中那几分默写填空而背诗,为了做好文言文才去看古文。记得以前在微博上看到这样的讨论:当代学生到底该不该继续背古诗词?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背诗词并不是为了分数,是为了学习古代诗词的美,是为了我们能有那一份“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是为了提醒自己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的公民,更是为了提升我们的国民素养!我们决不能死板的去背书,而不去理解诗词中的美;绝不能为了现在的网络语言,而放弃曾经的古代汉语;绝不能为了手机和电脑,而放弃手中的笔。我们只有拥有一个好的基础才能继续前行。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第二自然段里提到的是善于思考但不迷信权威的问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这是我在这一段里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因为这一句话,它可以描绘出我们在集中注意力时认真思考的状态。不管是学习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语言类的东西也是需要思考的。思考文章中的潜词造句,文章的意思与作者的意图,那么我认为这样还不够。从这些表面往下深层次阅读思考,我们可以从作品中发现人格魅力,可以悟到人生之道。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么我认为那个人才算是学古立言了吧!当然就像韩愈所说,思考并不仅仅是思考别人的作品也要有自我的主张。我想到自己平常也是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虽然不至于迷信权威,但是并没有像韩愈所说一样能够:“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究其所以,我认为虽然可能与现实的教育模式有关系,但是最大的原因还是我们很少有人会去思考什么才是真理?我们大多数都认为这不与我们相关。这使我想起钱学森之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培养出像民国时期那样多的大师?我想,我们都应该多思考,思考不仅仅是挂在嘴上,而是用于脑上用于心中。
 
  韩愈在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中,提到的是我们的治学需要有他人的指正,要抱有一颗严谨的心。做学问是一个深层次的过程,可能我们现在身为大学生并不能深切的感觉到这个过程,但是以后我们可能就会接触到。我们能够从老师以及很多大师学者的文章中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对于一个学者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我们作业的批改以及老师的辅导,父母的指教。这虽然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点批评指正,但是就能构成一个人的成长。如果一个做学问的人没有他人的指正,那么他的学问应该也不会做得非常成功。当然以上只是我的浅薄之见,毕竟我自己也并不是一个有着高深学问的人。虽然我学问并不高深,但是我有一颗治学严谨的心。在平常的写作中,错别字一个都不能用,标点符号也不能用错,我认为这就是小小的严谨。指正与严谨才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未来
 
  虽然现在的我只是一个小小的大一学生,但是我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做得很好。韩愈的《答李翊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对我规划未来大学四年的路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谋近而致远,养根而俟实”不仅仅是校训,也是我现在比较喜欢的一句话。虽然我做不到学古立言,但是我可以尽力做好我自己,做好一个中国人。
 
  篇二:读《答李翊书》有怀
 
  作者:刘紫翎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
 
  这是一篇书信体,是韩愈对于李翊请教作文而给出的一些见解。韩愈开篇便对李翊的品质大加赏识,可见,于他而言,道德对于文学是极为重要的。身处于安史之乱的韩愈,藩政割据,民不聊生,他的内心是很痛苦的,而对于文学创作有如此坚定的态度,让人佩服。
 
  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是韩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他对在文学之路中一生的写照。要想文学创作的好,首先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能急于求成而马马虎虎作文,也不能因为各种金钱权力的诱惑而丧失自己原本写作的心,现在网上常看到这种提问:“这么多书,我该如何去选择呢?”然后想了想也确实,现在的许多创作似乎失去了灵魂,有的书看开头就能想的到结尾,全片下来并不知道表达了什么。许多作这种追求速度而忘记质量让读者“不敢买”甚至“不敢看”,本来是为追求利益反倒竹篮打水一场空。相反,当初鲁迅弃医从文,从此迈向以文救国的道路,这个时候他面对的是全中国愚昧文化的抵抗,却没有退缩,一心按照自己的内心创作,从此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时代,也唤醒了数不计数的中国人。正如韩愈所在这篇文章中写的: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同样,不仅是在文章中,我觉得在任何事情中这都能适用,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须经历很多的苦难,可能会遇到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可能会想放弃的时候但是只要不断的努力,总会比一开始的时候优秀。
 
  而韩愈所强调的道德之于文学,我觉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写作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是能通过立言而达到立人的效果的,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现在,阅读是能满足现代人精神空虚的重要途径,并且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人生观价值观很大一程度上也来自阅读,而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很大作用的。人是很擅长学习的高级动物,青少年思想不成熟,没有足够丰富的生活阅历,所以大多数要通过看别人的人生来获得自己对生活的看法,而假设写文的人不讲究道德,没有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观念,写一些反社会反人类的作品,便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和怀疑。
 
  那么,该怎样提高自己正确的道德观念呢?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就算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也不断的学习古人中能让自己汲取养料的东西,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又何况是平凡人的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我们可能会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但是道德对文章的影响我觉得是主要的,所以就要求我们去伪求真,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
 
  篇三: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廖婷
 
  读完了韩愈的《答李翊书》后,使我对应该如何学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给了我一些关于人生的启迪。
 
  《答李翊书》是韩愈与李翊分享关于文学创作的一篇文章,表达了他对李翊的求知精神的一种肯定。“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实,谁不预告生以其道?”韩先生夸赞李翊的虚心好学和虔诚的求知态度。即使有才学也能谦卑恭敬地询问,而不恃才傲物,谁不愿意倾囊相授呢?若想得到高人指点,可见良好的态度有多么重要。你与让韩先生感受了到他的诚意,最终得到了韩先生的认可。这让我学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尊重老师,虚心好问。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上有不懂的地方要主动的去请教老师,或查阅资料。这使我联想到了现在人们的学习方式。高中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询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然而底下鸦雀无声,并非他们没有问题,而是缺乏问问题的勇气。在课堂上玩闹嬉戏,自以为掌握到了所学的知识点,待到考试时才感到懊悔。一位大学老师在看到清华才女武亦殊的军训文章后感叹道:如果我能带这样一名学生,那么就没有遗憾了。与古代相反。当今我们缺的不再是学习资源和教师资源,而是像李翊这样求学若渴的上进者。很多人都缺乏对知识的渴望。愿意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多了,寻求知识对自己有高要求的学生却少了。反观古代,范仲淹啖粥而读,宋濂负箧曳徙行深山巨谷中。那时教育资源只在上层社会流通,其他人想要有更高的成就和博学的才识就只能自己去寻找。或许是物以稀为贵吧。
 
  “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数与其宫者,焉足以知其是且非邪?”现在像韩先生这样谦虚的大师大概是很少了吧,他并不因自己的成就而自傲而忘乎所以,在孔子面前他把自己放到尘埃里。这使我认识到了保持谦卑对学问永存敬畏之心,在学习的道路上才会越走越远。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是一阵子的事。学海虽无涯,幸而书山有路。不要满足于自己目前的成就,要有一颗自省自查心。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成功不能一蹴而就,做学问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然道虽迩不行不至。要有耐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被名利迷惑,潜心积累,夯实基础。待到根基牢固,那么未来也就可期了。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把握好时机,充分利用学校里的资源充实自己,为之后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坚持真的会胜利。为了“茂根”,为了“沃膏”做好当前的学习安排和制定长远的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与人为善,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修身养性是写好文章的途径之一。忌心浮气躁,从容地生活。“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你的态度决定你学习的深度,而你学习的深度则决定你之后所处的高度。对待学问一定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不求废寝忘食,不求茶饭不思,但只求问心无愧。因为热爱所以疯狂。爱上学习才能疯狂地学习。
 
  瑕疵并不是一种美。韩先生对自己作品会反复地修改完善达到一种吹毛求疵的程度。韩先生对学问严谨负责的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要想学问深得多读书。宁可居无竹,不可生活中没有书。读书可以使我们的思想保持活力,充满生机。多去图书馆待吧,那里有诗和远方
 
  《答李翊书》告诉了我应该要有怎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要多思多学,多问多读,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名有礼貌的学生,尊敬师长。学不可以已。
 
  篇四: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李云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去查了一下它的背景以便加强理解——从历史背景上来看,韩愈所处时代是中唐时代,当时上层社会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文风又奢靡,六朝以来形式主义的骈俪文风发展到高潮,因而社会上文学风气十分低劣。因而韩愈从为人与为文,立言与立行之间的关系谈起,讨论了道德修养对治学为文的重要意义,认为古文学习应以立德为本,立言为表,“仁义之人,其言蔼如”,因而主张“为文”应以“立行”为本,既是勉励李翊不要怀有功利之心,应求得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又是对中唐古文运动理论的一种阐述。
 
  通读了一遍全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养其根而俟其实”,我不由想到了我们的校训“谋近以致远,养根而俟实”。培养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说的正是脚踏实地、厚积薄发的道理啊。
 
  李翊的文辞立意是被韩愈都做肯定的,可他提问的态度却仍旧那么谦卑与恭敬,所以没有谁会不愿意把立言之道告诉他。可见,我们求学问时的态度一定要保持虚心,对老师恭敬。且不说我们自身的水平还不如李翊,尊师重教也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所以我觉得“下而恭”是我们求学所需的最基本的素养。
 
  在第二段中,韩愈问李翊,他所言“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别人采用,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前者相比后者更多了一份功利性,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前者,而李翊显然是后者。我们都知道,在韩愈那个年代,流行着的是华丽的词风,大多数文章通篇下来不过是堆砌词藻,虽然不乏这种《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优秀名章,但人改变不了社会的整体风气。韩愈致力于复兴儒学,这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家风范令我折服。“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大概就是我们当今所倡导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吧!
 
  在求学或者是其他任何一条道路上,最难的是坚守自己的本心。“其关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恐怕寥寥无几啊。大多数人总会因为沿途上的指指点点和嘲笑声而半途而废,没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而韩愈遇到这种情况已有不少年了,却还是不改变自己的主张,这也是他能够“识古书之正伪”“昭昭然白黑分矣”的原因啊,这种坚定的信念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而他那“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的与我们大多数人大相径庭的想法但是体现了他对待学问挑剔、精益求精的态度,更加令我惊叹!
 
  而我们所取得的文章见解等成果在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或者说其价值大小难道都取决于使用者吗?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到“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这种不被外界所左右,心中自有一杆称的思想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形式有一定规范,这不正是最好的回答吗?我觉得在生活中,事无大小,也一定要本着这样的原则。
 
  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收获了很多。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那样的成就,但或许我们一步步的努力,也能凭一己之力做出改变社会的贡献!
 
  篇五: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廖宇信
 
  近日读了韩愈写给翊的《答李翊书》,让我又一次懂得了积累的重要性。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时间的巨轮从未停止。这个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着,没有人能
 
  成为为永恒。但人们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语言文字,于是这一个又一个的文字汇成了一本又一本的书。默默的记录下了不同的故事,最终积累出了光芒璀璨的五千年历史。
 
  《答李翊书》中有言“将蕲置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力”要想达到一定的境界,也不能指望速成。只有在时光中慢慢休养性情,沉淀品格,才能真正的写出传世佳作。就如杜甫的人与诗。人生之初本就是白纸一张,他也并非天生就会写诗。只是在亲眼所见的一次又一次战争中,一个又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民中,不断触动着他的情思,累积着他的思想。我相信“烽火两三月,家书抵万金”也并不是他的臆想,而是现实的累积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现实生活就像他的素材库,累积着他的素材,塑造着他的品格。后人称赞着他的诗,其实更是在称赞着他诗词中透出的高贵人格。
 
  韩愈写道:“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奇其膏而希其光。”而“养其根”“加其膏”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呢?然而积累之所以称之为积累,便是说明了它的长久性,它并不在于争得咫尺的胜利,眼前的输赢,它只是从养根开始,从沃土开始,用积累打好基础。也正如我们的校训所言“某近以致远,养根而俟实”。学校也正是如此,告诉我们。只有某好眼前之事,打好基础,我们的人生才能够走得更长更久。积累也从来不是易事,它需要恒心与毅力和时间赛跑,在时光中绽放未来。
 
  并且无论是个人亦或是国家也都不能没有积累,否则就像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没有依靠。
 
  积累之于个人,就像水滴与河流。人生就像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有的人如海绵吸水一般
 
  不断积累知识,在关键时刻厚积薄发,最终成就非凡人生。而有的人却始终无所事事,没有知识的积累,就算遇到机会,也只能如指缝间的沙,看着它白白溜走却无法挽回,最终一生无为。
 
  而积累之于国家,就像河流和大海。如今的国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多年发展,从最初的部落失足到封建社会下的国家,再逐渐转变为今天开放民主的共和国。国家在不断累积中发展。至今人气的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腐朽与落后。幸而经过几代知识分子不断的努力,从最初洋务运动变革器物,到后来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变革制度,再到最后新文化运动变革思想。中国积累了几世纪的经验,最终获得了成功,中国也终在战火中获得了涅盘后的新生。
 
  当然积累也并不都是好的,积累也得看对象。人们常说要从小事做起。小善累积到一定
 
  程度就会变成大善,同样小恶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变成大恶。我想这就是古人强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原因吧。对于某些不好的事来说,积累无疑是一条走向灭亡道路。虽然分开看很小,但长远来说,正是细节决定成败。
 
  积其根,累其实。聚少终会成多!从古文中品精华,积累我们的人生笺纸。
 
  篇六:《答李翊书》读后感
 
  作者:刘嘉
 
  最近读了韩愈的《答李翊书》颇有感慨,在这里就浅谈一下我的感受吧。
 
  先说说韩愈。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推崇中国“道统”思想观念,称得上是一代大师。这样的一个人物,在面对后辈的虚心求教时,给出了他最为真挚的建议。在这篇给李翊的回信中,首先就体现了韩愈作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谆谆教导。“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曰矣,况其外之文乎?”说明了韩愈愿意教导李翊这样的谦卑的人才,也由此可知韩愈是认为德是文章的内核,文是德之载体,他一贯倡导的“文以载道”是一致的,也就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表现形式,所谓“气盛则言宜”。
 
  然后他要求青年儒生确立“立言”的目标,“蕲胜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要求做到不急功不近利,为了说明这一观点,韩愈用了两个比喻,“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意思就是说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这两个比喻非常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要写出好的文章不能只顾形式,思想内容、学习修养才是其根基。仁义之人的文辞也必然和气可亲了,这也是韩愈对李翊著书立说问题的回答。
 
  不过韩愈可没有言止于此,他还追述了自身学习的经验,指明了其困难之处。他说他自己学习古文有二十多年,有过迷茫,也受到过讥笑和非难,但仍刻苦钻研,去除不正确的和不完善的,才慢慢有了心得。韩愈已如此精通文章但是仍然不断学习完善,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挑剔的眼光对待自己的文章,时刻担心文章不纯。终究一生都在仁义的道路上修习,不迷失自我。
 
  也正是他这样的态度,历史上才留下了有关他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想他的对文章的意见不仅仅是影响了那时的青年儒生,也深深影响着现在的人们。当然,其层次不仅仅停留在写文章上,更体现在如何做人上了。
 
  就举一个例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校训中有一句“养根而俟实”就是来源于韩愈的这篇文章中。其目的就是教导我们学习韩愈,不仅学习知识,更要学习道德人格等等,学习怎样为人。
 
  可能我们每个人未必能做到“立言”,也未必能对后世、对历史产生影响,但我们也应该做到韩愈所说的那样,不被狭隘的功利所驱使,要在道德修养的大道上不断学习,去加强,去提高境界,那么,人生之树才会茂盛,才会收获生活的盛果!
 
  篇七:《答李翊书》读后感
 
  作者:刘杏
 
  在读完《答李翊书》之后,我不禁感慨良多。韩愈身上那种大师风范。让人十分敬仰,也让人思索良多。
 
  他在这篇写给李翊的信中,高扬儒家崇古思想的旗帜,要求青年儒生能够把学习的目标确定为蕲于古之立言者,刻苦钻研,不求速成,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有别于后世一些文人,韩愈的崇古不是泥古,而是法古。所以他在追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明,重点强调了自己在研读古籍时”惟陈言之务去“,致力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的精细工夫。更为可贵的是,他指出自己在学问上已达到很高境界后,仍不废怀疑精神。”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最终得到淳一的道学。
 
  读者这篇文章。仿佛能感受到一位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在儒学上坚持追求人生意义上的执着。在书写这篇文章时,韩愈被自己所胸怀用世之志却无法施展的难疑所困扰。但是,读完这篇文章后,仍能感受到他那以儒道和古文自负的志向并未衰竭。整篇攵章给人一种宏然大气的感觉,让人不禁被其所拥有的正气而感染。
 
  韩愈这篇文章中以自己为例,描写了许多。他所经历的事以及他对古文的思考。他在为李翊解答疑惑时也许正是他再一次审视自己的过程,很好的表达出了从事文学创作的根本态度。而这,正是现时现世所需要的。现在的许多所谓作家写作也许并不是为了文学。并没有忠于文字。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可以获得名利的职位。没有真正地热爱文字文学。而且,韩愈在文章中也提及了写好文章的基本条件,便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和修养。”无望其连成不诱于势力“。在提升自己后,达到一定的要求后,方能开展真正的写作之旅。不是一个渴望名。渴望力的写文章的人。而是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作者。在韩愈所谈的另一个话题中,说道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表现形式。其所谓”气盈则言宜。“在你写作时,所思考的内容决定了你写出的文章的形式该是如何?不可将你所写的强加于另一个表现形式。而是真实的所贴合你的思想内容。不可生搬硬套。仿佛如同一个没有思想的机器人。并且在你写作时,需要树立”立言“的志向以及要修改求新”惟陈言之务去“,这也许便是那在写作途中的最高境界了,是一个最高的要求了。做到这些,那便是当之无愧的作家了。
 
  这篇文章与我真的让我有所思考。让我明白了许多。即使我无法真正做到他所要求的几个要义。但我想这无论如何都对我今后的写作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让我能在写作时思考更多。顾及到以前我并未想到的几个要点。然后我认为,这篇文章读完之后,我的感想真的是挺多的。也许他真正所表达的那些内容,我并不是全部都能够清楚理解,但我想它真的是挺有用的。它让我明白了那份责任心,对自己所写所想承担,而不是对其放任自由。
 
  篇八:《答李翊书》读后感
 
  作者:龙美红
 
  说实话,如果是叫我光看《答李翊书》中文言文这部分的话,我还真看不出来个所以然
 
  来,在经过我反复地去读它的译文部分,我才从中体会到了一点皮毛,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作者韩愈的文学观。
 
  首先,进行文学创作要有像李翊那样的求学态度,李翊的文化修养很高,同时求学的态度很谦虚,不会因为他的文学造诣而忽视他自己的道德修养,这样的人会有人不告诉他他所求的道吗?这也就告诉我们要想在文学创作中打开通道,就需要自己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文学修养与道德修养同等重要,有人说优秀的人配得上他高调的风格,这固然是对的,但低调的人会得到更大的支持,因为只有成熟的稻谷是低头的,那批子却是高高扬起的。
 
  文学创作需要的过程很长,也可以中途停止,就像韩愈给李翊所写的,如果你的文章想胜过常人而被别人取用,你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如果还想达到更高的层次,那就要耐心等待它的成长,坚守方阵,慢慢的养好它的根部等待它的果实,只有根茂盛了果实才会壮大。学习的境界是永无止境的,只要你想,可以学习一辈子,学海无涯,这个道理我们要慢慢体会,耐心兼细心,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可能是个很艰苦、乏味的过程,需要坚持。
 
  一开始我们在读作品时大都是从经典开始的,非经典不读,对它也不敢有所反驳,因为他是经典,在久了之后,我们会形成一个自己的想法,加以完善,不断更新,然后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文章要有气势,也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且是不收他人影响的东西,所谓”气盛则言宜“。
 
  文学创作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定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创作这条路上会有很多诱惑,就比如在当下,出现了许多网络作家,为了功利,去迎合大多数人的需要来写出一些不合格的作品,文学不为迎合他人而改变,要不忘初心。
 
  文学创作要经历实践,不断地修改、求新,来达到与时俱进,与所处时代相结合,写出优秀的作品。
 
  如果真正想要深钻文学创作,想要在这里去获得自己的一片天地,要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创出好作品,不被功利蒙蔽了双眼。
 
  它是需要文学修养与道德修养并重,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光是文学修养是远远不够的学会为人处世也很重要,这也关乎自己的创作历程,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也少少的懂得了一些道理,学习知识要学精的话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跟长得旺盛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同时,请教别人学术时也要谦虚,这是从事文学创作且不断加深文学素养的态度。
 
  原来想要学习也不简单,其中的道理可能都懂,能做到的人却又很少,这要引起我们的反思。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

  • 答李翊书读后感【8篇】-读后感 答李翊书读后感【8篇】
    篇一:读《答李翊书》后感 作者:陈颖 读《答李翊书》终不能不观韩愈平生,观韩愈平生终不能不走进古文运动...
    2019-10-16 02:58:12
  • 答李翊书读后感【10篇】-读后感 答李翊书读后感【10篇】
    篇一:读《答李翊书》有感 作者:君心寒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是他的终身追求;新年都未有芳...
    2019-10-16 03:19:17
  • 《答李翊书》读后感【8篇】-读后感 《答李翊书》读后感【8篇】
    篇一:《答李翊书》读后感 作者:阿辞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他的《答李翊书》则是倡导其古文...
    2019-10-16 17:53:21
  • 《答李翊书》读后感【八篇】-读后感 《答李翊书》读后感【八篇】
    篇一:《答李翊书》读后感 作者:欧阳佳颖 唐贞元十七年,一位叫李翊的年轻人写信向当时著名文学大家韩愈请...
    2019-10-16 18:02:41
  • 答李翊书读后感【八篇】-读后感 答李翊书读后感【八篇】
    篇一:《答李翊书》读后感 谋近以致远,养根而俟实,这是我校的校训。想起这句话不由自主忆起韩愈的《答李...
    2019-10-17 01:5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