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 根鸟读后感 青鸟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乌塔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童年读后感 凡卡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 水浒传读后感 昆虫记读后感 草房子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 狼王梦读后感 茶花女读后感 詹天佑读后感 小王子读后感 荆棘鸟读后感 摆渡人读后感 狼图腾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白夜行读后感 神秘岛读后感 小妇人读后感 哈姆雷特读后感 小狗钱钱读后感 柳林风声读后感 格林童话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雾都孤儿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秘密花园读后感 俗世奇人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 夏洛的网读后感 斑羚飞渡读后感 悲惨世界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绿野仙踪读后感 伊索寓言读后感 呼啸山庄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藤野先生读后感 青铜葵花读后感 小鹿斑比读后感 城南旧事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骆驼祥子读后感 老人与海读后感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蓝鲸的眼睛读后感 安徒生童话读后感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一百条裙子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时代广场的蟋蟀读后感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 我的妈妈是精灵读后感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读后感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读后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展开更多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时间:2017-05-07 15:42:48    阅读: 次    来源:星辰美文网  作者:星辰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自觉的想起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围城》里说,步入婚姻就是步入一座围城,在里面的人巴望不得出来,而外面的人却又总是向内探望。其实岂止是婚姻,只要是需要思维智慧的地方,俗人们总是会为自己设下一道又一道的桎梏,让自己本来汪洋肆意的思想渐渐被束缚被捆绑的无法呼吸,直至萎缩退化,原本莹润的心房最后变得枯萎干涸。《红楼梦》里宝玉不也说,女儿未出嫁时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了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眼睛了。我以为,这便是人随着时间和世事的折磨而丧失自我本真的真实写照。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都是一种通过虚化外物的方式来凸显人本身的真xing情,而这种真xing情才是最接近完满的美好状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看到这一句我不自觉想起了自然界中的很多神奇现象,比如,一棵小如果始终保持着幼时增高和长粗的比例,那么最终会因为自己的“细高个子”而倒下。为了能在大自然的风霜中生存下来,它选择了长高和长粗的最佳比例,即“黄金比率”0.618。在小麦或水稻的茎节上,可以看到其相邻两节之比为1:1.618,这又是一个“黄金比率”。许多植物萌生的叶片、枝头或花瓣,也都是按“黄金比率”分布的。我们从上往下看,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们把水平面360°角分为大约222.5°和137.5°(两者的比例大约是“黄金比率”0.618)。也就是说,任意两相邻的叶片、枝头或花瓣都沿着这两个角度伸展。这样一来,尽管它们不断轮生,却互不重叠,确保了光合作用。像蓟草、一些蔬菜的叶子、玫瑰花瓣等,以茎为中心,绕着它螺旋形地盘旋生长,相邻的两片叶子或两朵花瓣所指方向的夹角与圆周角360°的差之比正好符合“黄金比率”,等等等等。可见在万事万物中,都有一个自然存在的规律,在我们能够肤浅感觉到的地方,它或许能够像黄金分割比例一样被数字或其他表现出来。但是在我们“目力”或者说认知度无法触及的领域,或许有一个更深的存在,它默默的观测着万事万物的活动,让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它来运作——因为这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
 
  道,是不可言说的,有人说,《老子》强调的是不能用有限的语言、见闻、经验去限定界说和规范“道”,而不是强调“道”是超感知超认识的实体。(如果是这样的话,或许道就类似于西方的上帝了?)
 
  我以为,道就是存于令人目眩神迷的万物之间的那根主轴。它悄无声息的贯通于一切事物当中,包括我们人自己。很多科学研究发现,人类的大脑真正被使用的其实不过10%一下(或许更少?),而我们怎样能使自己的大脑潜力发挥最大的作用呢?或许只有当我们不为迷幻绚丽的外物世界所侵扰,认真体察一直留存于我们真心中的“道”,这样才能够步入最好的“圣人之境”。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在这里我不想赘述关于治国齐家的大道理,只想说一些关于修身的小想法。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作为初生的婴孩,我们懵然无知,不管是xing善还是xing恶,我们总是有自己最天然质朴的本质思想,正如一块纯白的虚空,只被“大道”所填充。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外物开始侵袭这原本完善的思想,于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学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为我们自己设下一个个心墙,人们总结出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人xing之四端,让大家弃恶扬善,但同时又滋生了一个又一个的伪君子(甚至孟子自己我就觉得是一个夸夸而谈的浮士);我们有了人与人之间的贵贱高低,才想要努力的往上爬,产生了所谓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思想;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外界的赞赏,所以汲汲努力渴望某天功成名就……这些都是无形中人类自己加附于身的桎梏。我们在这层层无形之线的缠绕下无法自拔,庸庸碌碌奔走于尘世之间,(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慢慢磨灭掉了与生俱来的“大道”本xing,最终变成了“死鱼眼睛”。
 
  当然,如果继续上面的思路的话,老子的思想就仿若佛家思想要灵台清明,五蕴皆空了。老子并不是说让人们就完全摒弃这层层外物世界,毕竟即使没有这种种称谓也会滋生相应的思想。他崇尚更进一步的减低人们对物欲的要求,这样通过降低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值的方法来满足每一个人安定的内心从而让国家长治久安。他并没有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够按照他的主张去做(或许他自己知道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他还是对君主有要求的,他给出了一个圣人的理想框架,至于能否实现,我们都无从所得。
 
  初读《老子》真的很费力,每一句话几乎不看注释很难有一个直观的反应。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我以为首先就是我被“调教”出来了,很会跟着老师以前教的阅读古文的知识来读,却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也就是我自己清湛的灵台被糊涂油脂蒙了心,心中之道渐渐被磨去,无法领悟到玄妙之门中的万花大千世界,而只知被困住自己所认知的小小井里静观头顶一片天空;其次,就是中国的语言过于语焉不详,很多话语都是在揣度和歧义中被后人一遍遍的注解诠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见地,然后用老子的话语来演绎自己的思维。《老子》中的很多语句就让我觉得好像凌空横生的漫天枝蔓,横亘在混沌的思绪中理不出一个所以然,或者说是漆黑无界的宇宙中包占的线团,你轻易理不出一个头绪来,但他又切实的暗合着每一个真理的脉络。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

  • 道德经读后感-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一直比较喜欢古典文学,虽然是理科生,学习之余工作闲暇,喜欢拿一本诗词书或者国学经典之类的书看一下。这...
    2016-12-04 11: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