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花 衣裳 门卫 触动 地方 梁静茹 大理 冬夜 胡思乱想 上进 堂兄 寒夜 老乡 一曝十寒 打工 凄凉 一次 风味 世俗 攀岩 落泪 情愫 那一年 体面 夜色 油灯 向往 仰慕 欣慰 原创美文 芳华 冬景 可敬 匠人 飞扬 红豆 冬郊 童年往事

老家匠人

时间:2018-11-14 12:23:32    阅读: 次    来源:星辰美文网  作者:映梅
  所谓匠人就是手艺人,瓦工,木工,缝纫工等就是,我们常称匠人为“师傅”。建房子,打具,缝衣服都要依靠他们来完成,以前他们起的作用非常大,干匠人这一行很吃香。曾经这句话很流行: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工厂化运作,人们对这类人群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这类人群也越来越少了。
 
  曾经我的家乡有一大群这样的能工巧匠,在改革开放之前他们活跃在家乡周围,用自己的手艺换取酬劳。改革开放之后他们走南闯北,奔向四面八方。有的在外地还继续做着本行,不过工资高了很多;有的已经改做别的了;也有的借着自己的职业优势当上了老板,还有一小部分仍坚守在家,继续为家乡人民服务。
 
  我的家乡多能工巧匠跟家乡的地理、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它位于“天下粮仓”澧阳平原腹地,河流众多,灌溉便利,是江南地区著名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乡亲们以种田种地为生,辛勤劳作,朝出晚归。诗歌《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这里人民辛勤劳动的真实写照。老乡们把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倾注在这片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还是有限,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除去农忙季节外,乡亲们也很清闲,劳动力有点过剩。
 
  为了让经济条件更宽裕,男人们在清闲的时候出去做木工,瓦工,漆工,女的做缝纫工等细活,在家附近小打小闹,赚点小钱贴补家用。有一段时间老家很流行学手艺,刮起了一阵风。有的孩子学校认得几个字就弃学学瓦匠,有的高中毕业了还是学木匠,有的参军复原了还学漆匠。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学了手艺,就能赚点小钱,生活就有了着落,成家了还能养家糊口。所以那时候手艺人很吃香,姑娘们谈男朋友首选手艺人,小伙子谈女朋友也首选手艺人。那时候未实行计划生育,家家户户孩子一大堆,大的学了就带小的学,小的学了带更小的,常常是一家子裁缝,一家子木匠,一家子瓦匠。
 
老家匠人
 
  那时候拜师学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很多讲究。先要跟师傅送点小礼,比如糖,鸡蛋,肉之类,待师傅认可,觉得孺子可教之后,再行跪拜大礼,这样师徒关系才算正式确立。以后徒弟每天就会跟着师傅,当师傅的下手。除学手艺外,更重要的一点,还要跟师傅做一些事情,比如干活之类的。越是勤快的徒弟,越招师傅喜欢,师傅开心了,就会传授更多的技巧技术,徒弟就会学得快。所以徒弟大都比较识相,活儿抢着干,渴盼学到真手艺。这一干,慢的要三年,快的也要两年。学手艺时,逢年过节要拜见师傅师娘,这是规矩。
 
  我表哥五十多岁了,是个瓦匠工,因家里姊妹多经济条件不好,没读上几年书,从十四岁起就开始学徒弟,从事这一行已经四十多年了。他看起来又瘦又高,外行看他,以为他没多少力气,做瓦匠工应该不是很在行。后来我老家附近一人家建新房请他做师傅。才得知他是一个很不错的瓦工师傅,砌起墙来手起砖落,砖不偏不倚地落在了该要放的地方,一点都不歪,一点都不斜。一块砖连着一块砖,用水泥衔接着缝儿,严严实实的,一丝风都吹不进。墻起高了看上去笔直笔直的,像一整块锯好的平整大木板。原来表哥是那么细心优秀的一个匠人!只怪我孤陋寡闻把他看扁了。他看起来瘦弱的身材更有利于他做事灵便,动作迅速。所以他做起事来既有质量又有效率,是他师父的徒弟中数一数二的,深得他师父赏识。现在家乡流行建小别墅,请他当大师傅的人很多!他的快不是偷工减料,而是练就的本领!赢得了乡亲们的好口碑!自此我便对表哥产生了崇高的敬意!我还问他是如何练就这本事的?他笑了笑客气地说:“天天做这事,练着练着就做成这样了。”古人说得好,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就看你努不努力呀。
 
  表哥的劳动全靠一双手,一把抹泥刀。无论炎夏的炙热还是冬天的风寒都在室外劳动。可想而知是一双怎样的手!他的手时常裂着口子,像凿一样粗糙!和他的年龄是极不相称的,表哥就是用这双勤劳的双手耍着那把抹泥刀支撑着一个家,扛着他的一份责任!搬砖,和泥沙,砌墙,全是苦差活,几十年如一日室外作业岁月的风霜已在他脸刻下深深的皱纹。在家附近干活,白天辛苦了晚上还有个热炕头,享一份温暖。为了给家创造更好的条件,他很多时间还出远门做工,有时到新疆,有时跑广东,有时去上海。在火车上来来回回颠簸且不说,在外人生地不熟,吃方便面,睡地铺是常有的事,可以想见其中艰辛,有时还来个水土不服,呕吐不止。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而他却咬牙坚持下来了。他常常打趣说,钱没赚多少,给交通事业做的贡献不少。在外漂泊的感受只有经历了的人才知道,吃的苦也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
 
  缝纫属于较轻松的活,女性学的居多。邓姐是我家乡的的一个缝纫工,学得一手穿针引线的好手艺,很是能干,为人也热情,别人都随便叫她“裁缝”。比如,“裁缝,我要喝杯茶,”“裁缝,我绞一下边,”她笑着轻言细语迎合。可老公喜游手好闲,两人过不下去,她选择独自一人带着女儿,还培养女儿读书。她的手艺好,量、裁、缝都精通,缝纫时耐心细致,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很服贴 ,而且收费也不贵,碰到老人还要打折。深得乡亲欢迎。有一段时间找她做衣服的人很多,生意一度很红火。后随着制衣厂的出现,人们流行穿制衣厂的衣服,缝衣服的生意逐渐变淡,但绞边换拉链的还是很多,生意虽然没有以前那样好,过日子还是不愁。为节省开支,她把门面换在了简陋的棚户区。有时我回老家都去找她帮忙。每次去她都在一丝不苟地忙碌着,踩得缝纫机咔咔地响。有一次碰她正在吃饭,很简单的汤泡饭,加一点咸菜。我问道:“邓姐,你咋这样节约?”她说:“负担重,没得法。”我知道她说这话的意思,她的女儿读书成绩很好,上了高中,还要念大学。她一吃完饭后马上又忙活起来。我看见好多衣服挂在那里,她要赶在别人约好的时间内加工完,我仔细看了她,衣着朴素简单,脸上布满皱纹,一脸倦容。她这样辛苦的原因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我同情她的同时又油然而生一种敬意!
 
  最近几年提倡最美中国,城市进行三改四化,其中一条就是改造棚户区,很显然她的门面又要换地方了。又要搬去哪里?哪里还有容她干活的地方?再说,没有这家店,乡亲们也不方便。大家不禁担心起来……乡亲们再次找到她是在附近的一座高楼下,一个窄小门店里,仅能容下一台缝纫机,一台三线机,挂几件衣服。还好,她还能坚持,乡亲们也还能找她帮忙,她也还能供孩子读书。
 
  还有一种很特殊的匠人——修鞋匠,连门面都没有,只有风里来,里去。在大一点的城市比较常见。我有几位老乡就干这个。高楼大厦下的门面时尚,体面,租费一般都是五千八千一个月,凭他们的收入,只能望而却步。没有固定的门面,他们只有“打游击”,今天这里明天那里,哪里有生意跑哪里。脸上总带着风里雨里的倦怠,衣服总有几分脏乱。有一次我见到其中一位时我好奇地问:“这样赚钱累不累?逢下雨天怎么办啊?”他说:“说不累是假话,我这样做也是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再说,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干这行都二十多年了,舍不得丢呀!雨天我不会出来,有时中途下雨我也只好淋雨回家。”他言辞中透出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即shi风里来雨里去都在坚持。这大概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吧!“也许有的人看不起这个职业,但我认为只要有需求,干这活就有价值,我也很自信!”说得真好!只要有需求,干的活儿就有价值!这话很在理。现在干补鞋这行的人很少了,有一部分人还是需要这样的服务。天道酬勤!他们的生意应该都不错,他们不怕脏,不怕累,不惧怕风雨,他们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社会的服务需求是多方位的,每个岗位都需要有人来站岗。匠人们辛苦了自己,方便了大家,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我想到了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匠人们越来越少了,越来越稀罕了,哪一天社会真的不再需要他们,这个职业只能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了。
最新文章

记忆中的故乡


守望初夏


一颗出走的红豆


蓦然回首时的杏叶雨


同唱生日歌


花落有声


请爱这最美的风景


风吹不散的白日梦


猜你喜欢

床上108种姿势:69式


床上108种姿势图解大


滚来滚去的小土豆作文


滚来滚去的小土豆


床上108种姿势:亚洲


床上108种姿势:单腿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游记


床上108种姿势:插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