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巧克力

时间:2017-07-11 10:39:08    阅读: 次    来源:星辰美文网  作者:钱永明
  我与巧克力有着不解之缘。
 
  在汉语里但凡特别抽象的名词多半就是个舶来品了,比如沙发,席梦思,沙拉等等,巧克力便是其中一个。说到巧克力,不得不提一种叫可可的植物。西方人把巧克力定义成糖果的一种,即含有天然可可脂成分的糖果。各种巧克力基本都离不开三种基本原料:糖,奶粉和可可,只是按口味不同含量有所分别。而可可是巧克力的灵魂,这是一种不易多得的热带植物,几乎只存在于热带的赤道附近。差不多两百多年前,欧洲人首先把可可用作糖果的原料,生产出第一块现代巧克力。到如今巧克力几乎已经被各种肤色与种族的人类所接受,作为一种非生活必需品,仔细找找这样的东西还真不多呢!
 
  我从小生活在乡下,那时物质贫乏,过年才有得吃几颗大白兔奶糖之类的好东西,巧克力这些洋气十足的吃食自然离我们非常遥远。不过巧克力对于我有过一次意外。我大姑姑生活在上海,偶尔时候父亲会带我去到那个车水马龙的城市看望姑姑一。依然记得那时他们住在离外白渡桥不是很远的虹口区一个石库门院子里,前面有条名为东长治路的马路,整日里有挂着两条长长辫子的电车驶过。大上海的一切让我倍感新鲜与兴奋,姑姑一定也是看出来这一点。还清楚地记得那是个夏天,姑姑从外面买回来一包用咖啡色牛皮纸袋包起来的吃食,对我和两个表姐说这是巧克力。表姐很兴奋,显然她们是吃过这东西的,很是开心,而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名字怪异的好吃东西。展开纸袋来,看到是一团黑乎乎的东西,以至于我大声说到:这不是烂泥巴啊!引来姑姑和表姐们的哈哈大笑。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裸包装的散称巧克力,经不住夏天公交车里及一路上的高温,到家已经融化了。而巧克力这样的东西,即便对于当时生活在上海的普通家庭也是足够奢侈的玩意,孩子们也只有在过年过节或招待客人时,才有机会吃到的。不记得那次生平第一次吃到的巧克力是啥味道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孩子一般对于第一次感到好吃的东西是念念不忘。我似乎没有吵着姑姑还要再吃,现在想来应该是不习惯巧克力里那股可可那略带苦味特殊的味觉吧。但不管怎样,我是在同龄的乡下小伙伴里第一个尝过巧克力味道的孩子。
 
  至今我还记得我送给我太太的第一件礼物是一块巧克力。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巧克力已经开始走进大家的生活,但绝没有现在之普及,以至于东西是放在大商店的柜台里卖的,好像全嘉兴也就屈指可数的几个地方可以买到吧。那天是二月十四日,我很忐忑地去到江南大厦,挑了一块最大的,小心地放在xiong口的大口袋里等她出现。后来她居然把它拿出来跟同事们分享了这块我精心挑选回来的代表我表白的信物,呵呵,还好她没有悄悄还给我!
 
关于巧克力
 
  就这样我与巧克力的故事开始续写起来。我和太太结婚时我在一家台湾人的快消品公司做销售,卖着一种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方便面。日子过得安静而平淡,在城南的一个两居室里,我们开始孕育第一个孩子。我每天都在等待着宝宝的到来,尽管我知道她来与我见面,让我抱她让我亲她,要在相对固定的一个时间里才是最合适的,而且医生也已经告诉我们她会在何时到来,可我还是无比激动地等着并且希望让时间加快一点脚步。就在这段时间里,一间新的公司给我来了一份offer,入职的时间就在医生预测的宝宝从太太的shenti里转移到我们怀抱的日子。那时我非常需要这个工作的机会,入职培训一个月,地点在北京。现在想来当然可以向公司说明情况,请人事重新安排培训时间,不过那时总觉得不便那么做。太太鼓励我说,你把我送进医院就去吧,我们的孩子需要你去工作!就这样我在女儿诞生的前夜,给腆着大肚子的太太办完入院手续,登上了去北京的飞机。去到北京的第三天,女儿降生,我的入职培训如火如荼正在进行。那时的交通与通讯似乎还远没有今天这般便捷,北京和江南之间还是一个遥远的距离。等数周后我回到家,女儿的哭声已经有些响亮了。
 
  这是间专做巧克力的公司,到现在我的工龄接近二十年,与我女儿同岁。一般人只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而我对这个入职日期印象深刻。有人说人的黄金工作年龄差不多就是二十年,按此说法我的黄金工作时间基本都在与巧克力打交道。所以说我与巧克力有着不解之缘其实一点不为有过。
 
  前不久受小女儿就读的学校之邀给小朋友上一堂关于巧克力知识的兴趣课。带去几种口味的巧克力让孩子们品尝,很快一扫而空,小家伙们对于巧克力熟悉而热爱。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第一次吃姑姑买回来的巧克力,同样的可可的特殊的苦涩感,对于处在不同时空的人来说,体验也是不同的。很多关于巧克力的文化,我在这二十年里着实了解了不少,不是专家也算得个大家了。
 
  记得刚进巧克力公司,入职培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理论是:巧克力并非必需品。非必需品即人们没有它照样生活,仔细想来倒也是,柴米油盐一日不可少,我们祖先从来没有吃过巧克力照样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在公司我是销售,销售的职责便是要多卖产品。呵呵,这仿佛就是一个难题了!但很快这个难题被化解,西方人的资本主义法则早就对此有应对的办法了。我记得早年学习英语时有个美籍华人编的教材里有篇课文,专门讲到西方的超市,他描述超市时用了危险一词。就是当你走进超市的第一刻,你就必须时时提防,超市的经营者对每一个商品的陈列每一个通道的布局都是以你往购物篮里多放东西为目的的。以至于在你看到商品和货架的一刹那会突然产生购买的冲动,它可以是大大的优惠海报,可以是一个造型别致的堆放造型,也可以是一副让你展开丰富联想的画面。那好吧,人们除了必须还有其他需求,而这种其他需求是可以被激发的。不是吗?柴米油盐的消耗只能在一个固定的数值上,而更多精神上的需求则可以被无限量放大。现实生活中某些东西被赋予了双重的功能,比如名牌的包包或手表之类,除了实用的功能其他用处大家都懂。现实中的巧克力与之相比,有所同也有所不同。
 
  人类对于味觉的感受或需求仔细想来是件很值得玩味的事情。除了甜以外,其他诸如苦,辣,酸,涩,麻等等第一次尝试往往会让人用邹眉的方式表达不适,然而在我们的食物中总是离不开除了甜以外的这些味道。巧克力中的可可味道大体也属于这一类吧。由于天然可可产量所限,人类发明了一种替代品叫代可可脂。就如人工所造的奶油,各种人造香精一样,味道可以与天然品接近,但其营养价值乃至化学分子的结构都已经面目全非了。它们唯一的优势就是廉价。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巧克力自然是不得用代可可脂的。现代商品法典有明确规定巧克力与巧克力味制品的定义,作为与巧克力打了二十年交道的我来说,对于巧克力味制品,从来都是不屑的。
 
  巧克力的灵魂在于天然可可脂,据说该物质对于人的心血管也是有好处的,不过这项功能尚处研究阶段,离临床怕是还有很远的距离。巧克力单就一款食品而言,大致可分为纯巧克力和夹心巧克力。纯巧克力按可可脂含量不同大体分为牛奶巧克力和黑巧克力。前者奶和糖的比例更高,口感绵甜而丝滑。后者天然可可脂比重较大,自然可可味更重。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当然黑巧克力更物超所值些,这点就如吃麻辣火锅是有微辣重辣之分一样,老吃客会选择更重些的口味。上海人大概也是中国人均巧克力消费量最高的城市,上海人吃巧克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了。我们每年对各销售区域各口味巧克力的销量比例做统计和比较,上海黑巧克力销量的比例在全国遥遥领先,这一点恐怕不能简简单单用上海人的精明来解释。对于各种味觉的感受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有点融进血液里的习惯的味道,做作不来的。
 
  巧克力之加工工艺颇为复杂,各家牌子都有自己的卖点。不过有一点可能算是共识,那就是好的巧克力应该是柔滑的,而这种柔滑的感觉主要在于工艺上的是水准。有则巧克力的广告,描写的场景是女神般的模特轻轻掰下一块,放进嘴里即刻闭上眼睛。我们看到的脸部表情分明是在体会一种精神的愉悦。的确,丝滑绵甜与可可微微苦涩的感觉交织在一起的,是其他食品所无法替代的。当然,即便这样巧克力依然只是一种食品。
 
  巧克力之商业功能有点类似于可乐,在营销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力量。那个总部在美国亚特兰大的专做一款碳酸饮料的公司硬是把这瓶解渴的糖水做成年轻人的时尚,销售的业绩几乎让人难以置信。现在巧克力也几乎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商品,作为一个非生活必需品着实有它的神奇之处。记得当年我买巧克力在情人节这天去送给我如今的太太,怕也是这种神奇的体现吧。(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你说这种略带点苦味的糖果与谈情说爱有啥直接的联系呢?然而巧克力做到了,现在人们没有把它作为简单的食品,更多时候与我们在精神领域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而且在任何时候都被广泛使用,这就是它最神奇的所在。
 
  除了情人节用来给爱人的礼物,春节它是表达亲情的伴手礼,作为洋气十足的东西圣诞节它自然成了圣诞老人手里的必备,而教师节它又变成一束米兰献给老师。人类都有过节的嗜好,而每个节日好像都不排斥巧克力,这真的有些让其他商品的售卖者艳羡。
 
  巧克力的确是款舶来品,目前形成规模的品牌比较集中在几家大的跨国食品公司,鲜有国产品牌的一席之地。不知道是否因为全球化的缘故,让人们味蕾的感受和情感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倾向于一体。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人类的需求有时候需要被打动和感动,巧克力打动的除了我们的味觉,还有我们内心里很多柔软的东西。
热门阅读
相关推荐

  • 童年的巧克力-情感日志 童年的巧克力
    每个人在童年时候都是最富裕的富翁,手里都握着挥霍不尽的时光。童年像古印度的恒河水,纯净而又甘甜;像湛...
    2017-05-04 23:39:23